新生代企业家能力提升的探索与思考
丹阳市把新生代企业家培育作为人才强市、人才强企的战略实践,制定实施“2024—2026年丹阳市新生代企业家能力提升行动”,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探索企业家“部县共育”模式,全方位、系统性地为新生代企业家成长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赋能企业、驱动产业升级之路上踏出坚实步伐。
一、成效显著:多维度赋能助力成长腾飞
(一)体制机制:夯实成长根基的坚实底座。一是建立专项议事制度激发智慧合力。为保障新生代企业家培育工作的科学性、及时性与精准性,丹阳市创新性地建立完善了新生代企业家能力提升专项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碰头交流新生代企业家成长培育情况,及时制定、调整培养政策,为确保新生代企业家培育工作有条不紊推进奠定扎实基础。同时,依据交流形成的鲜活案例及一手信息,市委人才办及时调整培养政策“航向”,确保扶持的每一分力量都能直击企业家的痛点,确保每一项培养政策都能紧密贴合企业需求点,确保每一个节奏精准“滴灌”到企业成长的关键节点,从而让痛点与堵点转化为企业腾飞的助力。二是精细建档精准追踪成长轨迹。深入企业一线“摸底”,是丹阳挖掘新生代企业家成长潜能、了解成长诉求的关键一招。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组织多部门骨干组成调研队伍深入企业一线调研后建立新生代企业家库。调研团队目前累计走访企业超100家,与100余名新生代企业家面对面交流,从他们的求学经历、初次创业的挫折与收获,到如今管理企业的战略布局、团队建设难题,无一遗漏地记录在册。重点对其中144名优秀新生代企业家代表实施“一人一档”管理,档案内容涵盖个人技能专长、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情况、企业年度经营指标变化等多维度信息。这份档案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记录册,更是企业发展的“晴雨表”。并且每季度动态更新档案,实时掌握企业家成长动态,这些关键信息为后续分层分类、个性化培养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二)能力提升:锻造业界精锐的实战熔炉。一是名校名企研学开启视野新窗。4月份,联合清华大学开展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背景学习,带领新生代企业家参访广州·清华大学珠三角研究院、头部企业,举办私董会,加强与行业知名人士交流;7月份,与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共同举办“2024丹阳新生代企业家私董会”;11月份,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举办“传承向新·拓业启航”活动,36名丹阳新生代企业家以研学形式与深圳代表性产、学、研力量进行深度交流对接,在为期4天的集中培训中深刻感受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眼界视野、澎湃力量。二是“双招双引”拓宽发展资源通道。组织新生代企业家奔赴先进地区与知名高校开展“双招双引”,成效显著。在上海张江,与生物医药科研团队深度洽谈,成功吸引高端人才,填补丹阳在基因检测、靶向药物研发等领域空白;在杭州互联网之都,围绕数字经济核心技术,引入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领域专业团队,助力本地传统制造业企业搭建数字化营销平台。深入实施“大学生‘聚丹’计划”,全年引进大专及以上人才10405人,其中本科及以上人才占比超50%,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优化人才结构,增强创新活力。三是沙龙交流凝聚政企发展合力。常态化举办的新生代企业家沙龙活动,为政企沟通搭建起坚实桥梁。市领导、各部门负责人与企业家近距离互动,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优化人才结构,增强创新活力。
(三)专题活动:厚植精神沃土的灵魂滋养。一是“爱国奋斗奉献”讲堂铸魂立心。邀请优秀乡贤、杰出企业家等社会名士,开设企业家实干精神、青年爱国报国等专题讲堂,塑造“为社会奉献、为国家努力、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引发新生代企业家强烈共鸣,进一步明确企业发展要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主动投身公益事业,彰显社会担当。二是大院大所联手攻克技术难关。开展“大院大所大专家丹阳行”活动,搭建起产学研合作的高速通道。邀请刘大响、钱清泉、祝世宁、王华明等6位院士、北京大学等近百所高校院所的300名专家教授共话科技创新,共谋产业发展,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四)优化提质:护航持续发展的暖心保障。一是师承计划传承企业薪火。新生代企业家成长论坛暨师承交流大会成功召开,30名优秀新生代与10名资深创一代结成师承关系。导师们倾囊相授,深入企业指导,涵盖战略规划、团队管理、市场拓展等关键领域。师徒传承不仅传递经营之道,更延续丹阳坚韧拼搏的商业精神,为企业长远发展注入文化内核。二是走访调研精准服务护航。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扎实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全年走访优秀新生代企业家,收集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精准服务确保企业家在成长路上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企业创新发展。
二、现存问题:成长挑战不容忽视漠视
(一)战略眼光仍需磨砺
尽管经过系列培训与实践锻炼,部分新生代企业家在战略布局上仍显稚嫩。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如新兴技术冲击、消费趋势转变,一些企业家反应迟缓,未能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方向。例如在元宇宙概念爆火时,丹阳部分相关产业配套企业未能提前布局,错失抢占新兴市场先机;又如在绿色消费成为主流时,少数传统制造业企业依旧延续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生产模式,产品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
(二)创新落地阻力较大
创新意识虽已觉醒,但在从创意到实体化落地过程中,新生代企业家面临诸多阻碍。一方面,内部团队对新技术、新模式接受度参差不齐,传统管理思维与创新理念冲突频繁,导致创新项目推进缓慢。如有些企业引入敏捷开发流程改造软件研发部门,却因员工习惯传统瀑布式开发,抵触情绪大,项目一度停滞。另一方面,外部融资环境对高风险的创新项目支持不足,银行贷款倾向保守,风险投资机构对丹阳初创企业认知度有待提高,使得创新资金缺口较大,制约企业创新步伐。
(三)国际市场拓展艰难
走向国际市场时,丹阳新生代企业家遭遇重重困难。首先,对国际贸易规则、海外市场法规标准了解有限,产品出口常因认证不符、合规问题受阻。如部分五金工具企业产品出口欧美,因未及时跟进欧盟环保指令更新,遭遇退货罚款。其次,跨文化营销能力薄弱,品牌形象在海外市场定位不准,推广渠道单一,难以融入当地消费文化。再者,国际供应链管理经验欠缺,面对原材料价格波动、海运物流延误等风险,应对乏力,影响海外订单交付及时性与稳定性。
(四)人才吸引留存困境
尽管“双招双引”有所成效,但人才问题依旧困扰企业。高端人才方面,一线城市凭借丰富资源与优厚待遇形成强大“虹吸效应”,丹阳在吸引顶尖科研、管理人才上竞争力不足,导致部分企业核心技术研发、战略规划岗位长期空缺。基础人才层面,受城市生活配套设施、职业发展空间等因素限制,应届毕业生留存率不高,新员工入职一年内离职现象较为常见,增加企业人力成本与运营风险。
三、优化对策:精准施策破局成长瓶颈
(一)强化战略领航培育。一是定制高端战略课程。联合国内外顶级商学院,为新生代企业家量身打造战略管理特训营,引入前沿战略分析工具,如情景规划、蓝海战略画布等,通过实战模拟、案例复盘,深入剖析全球产业变革经典案例,提升企业家敏锐洞察机遇、精准规避风险的战略眼光,每年培养2名领军型企业家。二是搭建战略情报平台。政府牵头,整合行业协会、专业咨询机构资源,搭建实时更新的全球产业动态、市场趋势情报平台,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情报推送服务。同时,组织专家团队定期解读关键信息,助力企业家提前布局,抢占市场先机。
(二)加速创新生态构建。一是内部创新赋能。鼓励企业建立内部创新学院,针对不同岗位员工设计分层级创新培训课程,从创新思维启发到新技术实操应用,提升全员创新素质;设立企业创新基金,以奖励、股权等形式激励员工参与创新项目,对成功商业化的创新给予重奖,激发内部创新活力。二是外部融资助力。政府加大对科技金融扶持力度,设立专项风险补偿基金,引导银行创新信贷产品;举办丹阳创新创业大赛,邀请知名风投机构全程参与,为优质项目提供展示平台,提高初创企业融资成功率,每年推动1个创新项目落地转化。
(三)助力国际市场攻坚。一是注重联合联动。联合知名大学产研院,围绕重点产业,开展走进国重实验室、走近名校、走近头部企业“三走进”活动。并增加“出海”模块,参加国际展会、对接国际资源等方式,提升丹阳企业家在国际上的表现力和影响力。二是国际供应链优化。引导企业与国际物流巨头、原材料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集中采购、共享物流等方式降低成本、提高风险应对能力;鼓励行业协会牵头建立海外仓联盟,整合资源,提升丹阳产品海外交付效率与服务质量。
(四)升级人才强市举措。一是高端人才“靶向引才”。依据丹阳产业特色,绘制高端人才需求图谱,组建专业猎头团队,精准对接一线城市高端人才;出台高端人才专项补贴政策,提供人才公寓、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一站式优厚待遇,增强城市人才吸引力,力争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80名。二是基础人才“筑巢留才”。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优化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配套;推动企业与高校深度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实践机会与职业发展通道,提升毕业生留丹意愿,控制企业人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