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之所盼”为“政之所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引导激励广大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温暖而有力量,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治理思想,也诠释着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为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奋斗。
胸怀“国之大者”,恪守为民之责。民者,国之根也,国之大也。回顾过去一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粮食产量1.39万亿斤,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一个个可观可感的数据指标,充分彰显了“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价值取向。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完成时,要将“国之大者”内化于心,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永葆赤子之心,厚植人民情怀。要将为民之责付诸于行,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贴近群众实际生活和真实感受去推动工作,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努力满足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期盼。
坚持“问政于民”,勤谋利民之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起草过程中,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160万条,有的网民还提出了政策的可行性分析、出台时机等建议。只有懂得“民之所盼”,才能把准“政之所向”。要用好党的群众路线这个“传家宝”,发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耐心倾听民声,摸清群众诉求,充分收集民意,及时发现、总结群众创造出来的“金点子”“好做法”,为精准施策、统筹推进打好基础。同时,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善于从“网言网语”中察民情、集民智,在办好网民留言中释民惑、聚民心,线上线下联动解民忧、改不足,让民生温暖直抵群众心坎。
聚焦“关键小事”,多解民生之忧。“增加年假天数”“上调农民养老金100元”“降低火车票和飞机票退改签费率”……一件件“民生小事”,却是群众的“心头大事”。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容不得我们喘气歇脚、懈怠松劲。要秉持真抓实干的精神,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为群众排忧解难。鼓起事不避难的劲头,敢啃“硬骨头”,敢解“老大难”,用“担当指数”换取群众“满意指数”。涵养滴水穿石的韧劲,抓当前更谋长远,做显功更做潜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把群众的“美好愿景”变为生动的“现实图景”。(丹阳市委组织部 邹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