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四有”民情服务处理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走实、走稳、走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是对基层党组织践行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是解决少数党员干部党性观念淡薄、群众意识不强、先进性标准不高等问题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们以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统筹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构建“四有”民情服务处理机制,真正把改进作风的成效落实到“末梢神经”。
一、主要做法
1、民需有人问,倾听“零距离”。一是推行基层网格化管理。以村民小组、自然村或社区单元楼栋为单位,将全市189个村(社区)划分为2300多个网格。推行“一网格一支部(党小组)”建设,选优配强党小组长(网格长),形成了每名党小组长(网格长)联系10名党员骨干、每名党员骨干联系10名普通党员、每名党员联系30名群众的包片包责模式。发放附有责任干部、便民服务责任人联系方式的民情联系卡近18万张,实现服务“无盲点”。二是建立民情信息收集机制。有效整合辖区内民警、“两代表一委员”、网格长、楼栋长、调解员等社会化工作力量参与网格化服务管理。聘请6000余名思想素质好、热心社情民意工作的党员群众代表担任网格民情信息员,开展民情民意日常收集工作。去年以来,全市共收集民情信息10万余条,并由村(社区)党组织通过民情信息分析会进行了分类处置。三是开展深入走访排查活动。建立健全基层联系点、调查研究、征集群众意见制度,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及时向有关单位反映,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市、镇、村(社区)三级联动,组织各级党员干部进百村、入千企、访万户,开展“结亲认亲、暖心连心”活动,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心贴心解决百姓诉求。
2、民事有人管,服务“零缺位”。一是强化服务阵地建设。打造市行政服务中心、镇级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三级服务网络。组织涉企涉民的41家服务部门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推行“一站式”服务,彻底解决群众办事多头跑、重复跑问题。发挥“12345”政府服务平台优势,加强“声网报屏”四位一体群众诉求平台建设,对群众反映问题全程跟踪督办,确保“事事有答复、件件有回音”。今年以来,市、镇、村三级服务中心共受理群众服务事项7万余件,办结率98.53%,满意率98.42%。二是强化服务队伍建设。在窗口服务单位开展以“比学习、比服务、比奉献,争创满意窗口、争创优质品牌、争创服务标兵”为主题的“三比三争创”活动,激发工作人员创先争优积极性。推行村(社区)干部规范化管理,通过提高待遇、评先评优等方式,提升村(社区)干部加强自身建设主动性。实行基层事务专业化管理,建立了劳动保障、民政事务、综合治理等专职协理员队伍,分类开展教育培训,提升业务技能。三是强化服务制度建设。建立镇村干部便民服务代理制度,推行村(社区)干部无假日轮班和错时上班制度,公开村(社区)干部和蹲点机关干部联系方式、职责分工、代理服务事项等内容,畅通为民服务渠道。健全群众诉求事项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提升服务效能。指导各村建立健全村民代表议事、民主监督、党务公开等制度,规范约束服务行为。
3、民困有人帮,关怀“零空白”。一是结对共建帮扶。在农村开展村企共建、在社区开展共驻共建、在机关开展双结双建,围绕党建共建、精神文明共建、经济共建、爱心共建4个方面内容结对共建,促进了各种资源的加速流动,带动形成了千名领导干部联点、千个支部结对和百名“第一书记”蹲点、万名党员帮扶的共建格局。去年以来,我市102个机关部门先后结对1012户困难家庭实现“造血式”脱贫,帮助2800余名党员群众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再就业。二是志愿服务惠民。全面开展“三岗三责”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从公共事务、民主监督、社会和谐等5大类32种岗位,对应组建800余支、9800余人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提供专业对口服务180余次,服务群众12000余人次,解决群众难题770多个。三是慈善捐赠解困。依托市慈善总会,开展“爱心至尚、善行丹阳”慈善捐赠活动,2013年共发放扶贫帮困资金近千万元。由组织部门牵头设立“福彩红色公益行困难党员专项关爱基金”,每年拨付30万元用于资助困难党员和建国前老党员。
4、民忧有人解,互动“零障碍”。一是党群连心“一室抓”。以“知党情、传民意、促发展、筑和谐”为主题,建设了278个实体党代表工作室,把2000余名省、市、县、乡四级党代表全部编排到工作室听取意见建议。从教育、卫生、农林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行业和部门中选择20余名党代表,开通党代表网上工作室,构建网上流程转办系统,实现了党群互动“零障碍”。今年来,全市党代表接待走访党员群众近万人次,收集意见建议3400多条,解决实际问题1200余件。二是矛盾化解“一线除”。进一步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依托市大调解中心成立由政法、信访、司法、公安、民政等9个部门组成的专门调委会。组建了500多名专兼职的社会治安和矛盾纠纷调解员队伍,深入群众家中开展调解服务。全面推广“社区阳光信访工作站”、“丹阳市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调解一线栏目和行风热线问政民生栏目”等模式,及时就地调处矛盾纠纷。三是信息服务“一点通”。以丹阳电子党务平台、智慧社区、网上村(居)委会等网络平台为依托,为全市近20万户群众家庭建立家庭电子档案,并定期更新,有的放矢地提供就医、就业、维权等服务。利用信息管理平台的短信互动、网上办事、情况查询等功能,对群众提出的问题,第一时间回应、解决。
二、初步成效
1、搭建了全覆盖、无缝隙的服务网络,服务渠道进一步畅通。“四有”民情服务处理机制通过调优组织设置、推行网格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发放服务联系卡等方式,破解了基层党建工作封闭自守、管理条块分割的难题,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联系服务网络,全方位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真正做到了群众“理有处讲、怨有处诉、难事有处说、问题有处解”。
2、推广了点对点、面对面的服务形式,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深入推进了“点对点”、包片负责的服务模式,推动各级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党员及困难家庭、企业结对,与责任区挂钩,经常性走访服务,密切了“上层”与“基层”的联系,推进了干群心与心的交流,树牢了“接地气、贴民心、惠民生”的服务理念。
3、打造了善服务、勤服务的干部队伍,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四有”民情服务处理机制以制度约束、考核激励、活动引导等方式,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变坐等群众上门为主动进村入户服务,变处理条线单一业务为解决群众各种难题,在一线实践锻炼和复杂问题处理中,倒逼党员干部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创新工作方法,强化引导发动群众、化解民怨民忧的本领。
4、满足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群众需求,社会和谐度进一步提升。“四有”民情服务处理机制促进了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创新平台,深入调研,分析群众需求,拓展服务内容,探索和创造了许多灵活有效的服务方式,扎实做好了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切实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需求。今年上半年,全市受理群众来访941批次,同比下降4.9%。
三、下步打算
1、强化教育引导,进一步提升服务自觉性。加强对党员干部的轮训工作,重点组织实施基层党组织书记、年轻干部、大学生村官、党员创业就业技能等培训工程,加强以党建互动平台为重点的党员教育平台建设,全方位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着力建设一支实干、奉献、高素质的服务队伍。
2、强化继承创新,进一步提升服务特色性。坚持把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一方面认真吸收最新实践成果,大胆借鉴各地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加以运用;另一方面力求找准工作结合点,继续将有基础、有影响的特色工作完善提升、有机融入到“四有”民情服务处理机制中,形成我市为民服务品牌。
3、强化监督评估,进一步提升服务实效性。完善群众监督机制,定期向群众汇报工作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建立以群众最关心、可感知、好评价为主要内容,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评价机制,扩大群众话语权。深化“拜群众为师”活动,及时总结好做法、好经验,不断提升服务实效。
4、强化组织保障,进一步提升服务长效性。坚持部门联动,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建立目标责任制,把服务成效作为基层党组织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员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确保“四有”民情服务处理机制常抓长效、长抓常新。
上一篇:
对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