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发布时间:2015-05-25 阅读量:524
    2006年以来,我市通过“全方位”保障、“制度化”帮带、“跟踪式”服务等方式,较好地推动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发展。在大学生村官的出路上,根据中组部倡导的五条渠道,我们认真研究政策、强化制度执行,总体上推动了我市大学生村官的有序流动。
    一、我市大学生村官出路现状
    一是整体流动率较高。2006年至今,我市共选聘大学生村官281名,目前在职152名,流动129名,流动率达45.91%。有12人公选为副科级领导干部,流动率达4.27%;61人考取公务员,流动率达21.71%;23人通过公开招聘进入事业单位工作,流动率达8.19%;10人通过定向招录进入中国电信、中国人寿等国有企业工作,流动率达3.56%。2人考取研究生,流动率达0.71%;17人辞职另行择业,流动率达6.05%;2人被辞退,2人调其他县(市)工作。
    二是流动途径较为单一。9年来通过公选进入副科级岗位、考录进入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共有106人,流动率达到了37.72%。从数据上看,结果比较令人振奋,但流动途径比较单一,另行择业、自主创业、继续深造等渠道并不畅通。
    三是流动结构不太合理。如通过公开招聘进入事业单位工作的23人中,只有8人是通过丹阳本地的事业单位招考进入,仅占流动总人数的2.85%,且是非定向招录;考取研究生的2人,虽已正常流动,但都是在聘期内即已考走,并非合同期满后享受优惠政策考取,并且,通过我们掌握的情况,村官合同期满后选择继续深造的大学生村官微乎其微;辞职另行择业的17人,自主创业的基本没有,并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村官是因离家较远而选择回家乡工作,且一般无明确的职业规划。
    二、影响我市大学生村官出路原因探究
    一是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融入农村难。首先,大学生村官进入村级党组织面临利益博奕。《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并未规定村级党组织干部的户籍只限于本村人,理论上大学生只要是党员并且组织关系在所在村,就可以参加村级党组织的选举。当前,虽可以通过组织推荐、大学生村官进村“两委”班子不占正常职数等途径,帮助大学生村官顺利入选村“两委”班子中。但从长远来看,如若大学生村官的能力不能得到普遍认同,再加上村干部既得利益等因素,大学生村官很难得到选票。其次,部分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的意愿不强。囿于大学生村官公开选聘时并无太大的户籍限制,有较大数量外省、市籍大学生进入大学生村官队伍,他们中有些人因语言、风俗习惯等的差异很难适应农村工作;有部分大学生村官思想观念中存在“跳板心理”,只求看书学习去考试,不求融入农村干工作;也有部分大学生村官对大学生村官的前景感到迷茫,有混日子的思想。
    二是编制数量和逢进必考制限制大学生村官进入机关事业单位。首先,有限的编制无法吸收大量村官。按照中央的文件精神,公务员考试中定向招录大学生村官的比例为当年公务员录用计划的15%左右,以我市2014、2015年公务员考试为例,2014年全市共招考公务员68名,其中定向招录大学生村官为13名,这些与聘期满需流动大学生村官数相比差距较大。其次,逢进必考制和“一考定胜负”的机制打击了部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这些大学生村官工作表现优秀,但终因考试能力弱,在公务员考试中屡战屡败。再次, 大学生村官没有资格参加面向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的公务员考试。目前江苏省的统一规定,面向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的乡镇公务员招考,报考对象仅限于现任满2 年的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大学生村官并不包含其中。大学生村官即使足够优秀能够担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也没有资格参加面向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的招考。
    三是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难。主观上,不少大学生村官志在“曲线救国”—通过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经历获得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机会,对自主创业本来就没有什么积极性。客观上,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也有困难。首先,根据今年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显示:我省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率仅为2.6%,大学生村官的自主创业如果没有优惠政策推动,自主创业率也不会高。其次,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许多企业都举步维艰,大学生村官单凭创业激情并不能成功。再次,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多以种养殖、加工为主,而农学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村官又不多,这种错位致使许多创业项目初衷虽好,却易脱离农村实际。
    四是能力错位和内心诉求导致大学生村官另行择业难。大学生农村任职的能力锻炼是相对定向的,即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村( 镇) 干部,与另行择业的能力并不对等。同时农村经历也使大学生原先的专业几乎荒废,大学生要重新择业面临严峻的专业考验。另外,最关键的一点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在择业上比较偏爱机关事业单位,加之企业在工作的稳定性、工资收入、社会地位、劳动强度、自由度等诸多方面与大学生村官相比,没有明显的优势甚至还处于相对劣势的状态,导致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村官临近聘期满时宁肯续聘也不愿意另行择业。
    五是就业形势和生活压力削弱继续深造的信心。大学生村官们普遍认为,毕业3 年后再去考研难度很大,即使考上研究生,毕业即面临着二次就业,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研究生仍然比较难找工作;加之他们都已处适婚年龄,生活压力会很大。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市聘期满流动的大学生村官中只有1 人考上研究生,而且还是出国留学,并非选择本省高校继续深造。
    三、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的对策
    (一)宏观层面
    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虽然修订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3条明确规定了户口不在本村的大学生村官可以参加村民委员会选举,保证了大学生村官合法的选民地位,使得他们可以参与村委会主任或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等职位的竞选,但从长远看,不利于调动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建议在现行制度安排的前提下,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尝试允许其档案和户口转至工作地;尝试实行户籍管辖在城里,而本人在农村工作的户籍与岗位相分离的制度等等。
    二是调整完善现行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应尽可能本着本地生源优先的原则,选聘当地大学生在该地任职。一方面便于与当地村民沟通,有助于真正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另一方面当地大学生村官也享有选举与被选举权,可以长期扎根农村,做一名真正的大学生村官。同时,在选拔过程中还应重视大学生村官专业对口问题,加大大学生村官农学专业背景的选拔力度,注重选拔专业比较对口的大学生到农村地区担任大学生村官,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
    三是给予大学生村官稳定的身份。建议出台农村专职社工制度。农村社区建设近年来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热点,且从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趋势看,城市社区有财政保证专职社工的工资和劳动关系的固定性,农村社区今后同样也应该由财政保证同等待遇。
    (二)微观层面
    一是完善留任体制。要明确留村任职的基本条件,逐步调整只要是聘期考核合格的就一律续聘的做法。要发挥组织部门的把关作用,实行好中选优,并根据镇、村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统一选拔留村任职。建议实行双向选择,村“两委”根据需求提出岗位申请,可以适当提出专业技术要求,大学生村官根据提供的岗位申请留村任职,达到人岗相适的目的。要进一步明确留村任职发展前景,如留任满两个聘期并达到相关考核要求的自动转为乡镇事业编制,担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满两个聘期且表现优秀的可以参加全省面向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的定向招考等。并要通过公推直选等方式,让更多的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负责人。
    二是创新形式,向大学生村官有序开放机关事业单位。在遵循新的《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公推差选、公开竞岗等形式,面向优秀大学生村官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实现好中选优;鼓励大学生村官积极参加相对偏远地区的公务员考试,加强与相关地区组织人事部门的沟通协调,商调其回丹工作;加强与人社部门的协调力度,制定时间表,逐步加大我市事业单位定向招考大学生村官的比例(30%左右);探索建立从大学生村官中定向招录教师制度;对一些特殊岗位,可以实施特招,不用经过笔试环节,直接面试和试用后转为正式事业编制,并享受特岗补贴。
    三是推动另行择业。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择业观念教育。对于聘期考核合格,且有另行择业想法的大学生村官,要大力支持和帮助其择业就业。建议通过市人社部门、市人才市场,做好大学生村官职业规划,免费提供就业信息以及就业面试、职位技能培训,帮助大学生村官全面掌握招聘信息和择业就业技巧。通过定期举办“大学生村官—企业双向选择洽谈会”、“大学生村官专场招聘会”等方式,引导和鼓励经济效益好的国有企业、大型非公有制企业等招聘单位,优先选聘大学生村官,逐步建立企业定向招聘大学生村官渠道。
    四是加强创业支持。要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充分调动各部门的力量,针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实践经验不足、缺乏资金、不懂技术等具体问题,探索一套包括政策激励、项目遴选、资金支持、技术指导等帮扶机制。第一,要通过网络媒体、纸质媒体等全方位、立体化加强宣传教育,采用典型选树、典型示范引领、评优选模等路径来加强思想引导。第二,注重创业技能培训。通过企业锻炼或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以加强大学生村官创业技能为目的,重点培养和提高村官创业项目的组织管理能力、团队管理与协作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针对不同的创业项目,做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档次和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创业风险意识培训,使其正确认真对待投资和创业中的风险。第三,加快创业配套政策制定,强化政策支持。从技术、时间、资金、销售及售后服务上切实为村官创业铺路架桥。注重发挥市大学生村官协会的作用,让创业扶持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提交提案议案,促使政府从财政预算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基金; 协调工商、税务等部门,切实细化税费优惠细则与申报流程; 加大与农商银行、阳光担保等金融机构的协调力度,促使金融机构加大服务力度,推动向大学生村官发放创业贷款,在项目引导、信息搜集、利润核算、技术创新等方面帮助村官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证,为项目开发和发展提供建议。
    五是鼓励继续深造。要创新培养方式,既能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又能使其学有所成。委托培养式。因我省高校和科研院所比较多,有需求空间。对任职满一个聘期的大学生村官,专业符合农村工作需要,有学习愿望的,可以联系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进行1—3年委托培养。培养期间的费用由推荐单位承担,推荐单位所在县(市)财政给予一定补助。规定毕业后,大学生村官应为委托单位服务至少5年。定向招生式。省市级组织部门可与相关院校协商,出台定向招生计划,主要招收农业生产经营、流通、营销类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