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好文化强国建设“最后一公里”
近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文章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汇聚起文化强国建设的强大合力。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作为扎根一线的“施工队员”,基层党员干部必须主动将文化使命扛在肩上,既做理想信念的“播种者”,更当文化传承的“挑山工”,在守正创新中跑好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争当理论武装“宣传员”,筑牢文化自信根基。基层是思想理论落地生根的沃土。面对群众文化需求多元化与价值观念复杂化的新形势,基层党员干部要站稳“举旗帜”的政治立场,练就“兴文化”的过硬本领。要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在走村入户、田间宣讲中把“大道理”转化为“家常话”,用“小故事”讲清“大逻辑”,注重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等特性与村史村志、非遗传承相结合,让群众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悟文化底蕴。同时,要善于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大舞台等阵地,把理论宣讲融入戏曲传唱、民俗展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党的创新理论既有“泥土味”又有“文化范”。
争当文化扎根“实践者”,厚植为民服务情怀。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在于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基层党员干部要走出办公室、走进百姓家,以“脚底沾泥”的调研摸清群众文化需求。要建立“需求清单”与“资源清单”对接机制,针对务工人员、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各类群体,精准设计“厂区文化角”“四点半课堂”“银龄读书会”等服务项目。在资源整合上发扬钉钉子精神,统筹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文化礼堂等设施功能,将闲置校舍改造成非遗工坊,让老祠堂变身家风馆,实现文化空间“微改造、精提升”。注重培育“带不走的文化队伍”,通过“党员+乡贤”“专家+草根”结对模式,孵化乡村文化能人、培育群众文艺团队,使每个村居都有能组织活动、能创作节目的文化“火种”。
争当守正创新“引领者”,激发基层创新活力。新时代的文化建设需要“破”与“立”的智慧。随着村BA爆火出圈、各地乡村非遗与产业振兴双向奔赴,一个个事例充分说明,基层党员干部要善用改革思维破解难题,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融中找准发力点。要敢于探索“数字赋能”新路径,运用短视频直播推介各类乡土文化、非遗技艺,打造“云上文化集市”;要大胆创建“智慧文化云”平台,实现文化点单、在线培训等功能,让山区群众也能共享数字文化资源。要着力创新“文化+”融合发展模式,引导党员带头发展红色研学、农耕体验等农文旅融合项目,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要在移风易俗中彰显担当,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评选文明家庭等方式,将反对铺张浪费、倡导孝老爱亲等理念融入日常,让文明新风在润物无声中生根发芽。
(市委组织部 朱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