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充实基层治理力量的思考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牢牢记在心上、时时抓在手上,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我市历来高度重视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围绕建强党在基层的战斗堡垒,积极探索充实基层治理力量的有效途径,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切实以基层治理力量汇聚,进一步促进社会治理行稳致远。
一、基本情况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难点在基层,活力也在基层。虽然,近年我市紧扣基层治理,在实现政治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的基层建设上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我们仍要清晰地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群结构、居住空间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关系更加错综复杂,社会矛盾叠加凸显,基层治理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将越来越大。而我们现有的基层治理力量还远远不够充足,在基层治理上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瓶颈须进一步突破。一是党建引领与基层治理融合度还不高,目前我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多侧重于“组织引领”,“功能引领”体现不足。一些基层党组织多在“建组织、配干部”上做功夫,局限在静态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建设常态化的优势上。而在“功能引领”即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上的创新性贡献体现较少。并且基层党建多是以开展活动方式引领基层治理,在开展的活动中,以文体活动、爱心公益、志愿服务等服务内容居多,而对化解矛盾纠纷、协调利益关系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活动开展较少,党建活动与与基层治理需求对接不够、契合度不高。二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思想理念还不够深,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意识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到基层党建在社会治理乃至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不愿投入足够精力,更多关注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部分党员干部对基层社会治理理解不够深刻。“重管控、轻服务”的思想根深蒂固,缺少对社会治理的政治引导意识,在基层治理工作的推动落实与上级要求还有差距。三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责任链拧的还不紧,虽然在相关会议上多次强调贯彻落实“五责联抓”工作体系,但平时调研中对基层党组织具体落实情况过问得不多,尤其是拧紧基层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等责任链条,督促党建与业务“两手抓、两促进”等方面顶真较真不够,导致个别组织力、影响力、号召力不强,难以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基层党组织依然存在。
2.“五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须进一步完善。一是政治功能不凸显,部分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悄无声息,无法凸显政治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主要原因为,基层职能定位不清现象在基层较为突出,很多基层部门并没有法律法规正式授予的职权。这导致他们在监管、督办、落实种种职责时没有底气,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个人私下关系劝其整改,工作开展难度较大。二是群众自治有难度,基层自治主体是全体民众,而一般村(居)民缺乏参与政府行政决策的意识,对社会治理的权利和义务还缺乏了解,参与治理的程度有限,并且村(居)民参与治理的机制目前还不完善,导致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少部分村(居)民文化程度不高,依然怀有“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想法,扰乱正常行政秩序与生活秩序,为村民自治带来难度。三是科学智治须提升,部分基层科技信息水平还有待提升,一些基层干部对于智治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仍然依赖人海战术,对从传统手段到信息化手段的转变缺乏深刻理解,并认为基层智治,就是看村社区里有多少摄像头,村社区微信群人数是否达标。长期以往,我市与周边大城市的基层治理水平将出现“数字鸿沟”。
3.基层治理客观难题须进一步解决。一是队伍建设虚化,农村基层党员“青黄不接”现象明显,截至2023年底,乡镇、行政村55岁以上党员占比48.78%,35岁以下党员仅占16.78%。村干部老龄化也十分明显,截至2023年底,55岁以上村书记占比46.42%。党员和村干部的老龄化,加上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存在本领恐慌,对纷繁芜杂、快速发展的社会不适应,缺少治理手段和方法,导致基层治理力量不能充分发挥。二是人才资源匮乏,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上我市处于长三角核心地带,周围大城市虹吸效应较为明显,导致我市农村人口大量外移,基层治理人才缺口较大。加上近年基层业务愈发繁重,一人平均要承担4-8个条口工作,基层力量薄弱愈发明显。三是经费保障不足,基层集体经济大多较弱,基层治理经费,基本依赖上级财政。在财政较为紧张的情况下,缺少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参与基层治理方面的思路和办法。基层治理资金不足,缺乏经费保障,将严重影响基层治理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客观上有难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基层治理的理念也在迅速变革,在给我们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新增了一些客观难题。二是主观上有失度,少数基层党组织与党员干部对基层治理的履职主动性、积极性还不够强,基层治理也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现象。三是方法上有限度。对基层治理研究思考和对周边地区的先进做法学习、落实不到位。缺少深入思考和系统谋划,面对难题缺乏破题能力。
二、实践探索
近年来,我市不断充实基层治理力量。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点向基层下移,积极创新具有丹阳特色、符合时代特征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
1.突出大抓基层,以党建引领基治,筑牢坚强堡垒。一是抓牢责任体系,全面落实“五责联抓”责任体系,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建立书记抓基层党建责任清单,并将基层治理情况作为清单的重要内容,清单落实情况纳入年度抓党建述职内容,对照清单“逐一过堂”,推动主体责任和“第一责任人”责任具体化、项目化。通过推动“五责联抓”一贯到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基层治理。二是紧盯思想建设,综合运用“线上+线下”“集中+自学”、支部书记轮训等方式,抓实2908个基层党组织学思践悟,让基层党组织充分认识基层党建在社会治理乃至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鲜明“以学促干”导向,将主题教育重点任务,同丹阳实际紧密结合,聚焦基层治理,解决基层的急难愁盼。三是深化“党”“网”融合,强化党组织对网格的全面领导,一方面,完善“社区党委(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使党的领导覆盖网格化治理各方面,把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另一方面,健全“党员下沉”机制,建立健全机关在职党员干部联系网格制度,引导广大党员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突出体系建设,以现代化治理水平,提供最强支撑。一是深化推进“大治理”体系建设。市级层面重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建设,将指挥中心打造成“汇集、转交、督办、研判”人民呼声的丹阳“总客服”平台。形成了职责清晰、分级负责、上下贯通、运行高效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体系。二是多层级推进矛盾纠纷“一站式”平台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深化源头治理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设现场会”精神,组织召开全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推进会暨业务培训会,把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设工作作为当前强化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任务,扎实推进市、镇、村三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规范化运转,高标准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三是大力推进“五治融合”社会治理现代化。积极发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基层治理驱动力。重点突出“自治”强活力,持续探索“网格+民主议事”,重视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加大“门前树下议事会”“、“援法议事会”、“自治理事会”等自治品牌培育力度,通过成立网格议事会、恳谈会等方式,畅通基层民主协商渠道。
3.突出服务发展,以乡村振兴为导向,改善基层生态。一是建强干部队伍,深化“雏雁”培育工程,动态储备460名后备人才,4年接续培养106名“定制村干”,持续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全面强化激励保障,制定实施激励村书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10项措施,把村级集体经济增长情况与村书记职级晋升、评先评优等相挂钩,引导村干部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发展中来。二是深挖人才资源,全面打响“丹心惠才”人才工作品牌,组织“乡村优秀科技人才”专项申报,注重向一线、基层、青年倾斜,成功入库各类人才80人。注重乡土人才培育,推动61名技术专家、青年人才“线上+线下”结合开展指导服务1.1万余人次,帮助300余个种植养殖户解决作物育种、栽培技术等难题。今年,我市新增5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培育高素质农民1207人。三是紧扣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我市根据各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情况,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通、资源相用、优势相补”的原则,推动村级党组织与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银行等党组织建立27个功能型联合体党委。充分发挥联合体党委灵活调度、统筹联动的作用,畅通资源要素流通渠道,帮办解决项目推进中突出问题47个,发放整村授信农户贷3.7亿元,有力提升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大大缓解乡村基层治理资金欠缺难题。
三、对策思考
总书记对江苏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寄予了很高期望,在今年两次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中,都强调了基层治理工作,从“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到“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前后贯通、层层递进,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走在前面,还要率先取得突破、实现“质”的跨越。
1.加快中心建设,用“小平台”推动“强治理”。推动资源整合,打造市、镇、村三级中心平台,全方位覆盖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体系建设。一是实现市域指挥中心实体化。加快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软硬件建设,并为之注能,将其建设成为能够指挥协调各部门,实时掌控全局情况的“大”中心,围绕“智能、精准、综合、高效”的管理目标,实现智慧治理平台的统一指挥。二是实现镇域指挥中心实战化。推动镇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与便民服务中心一体化建设,健全便民服务体系,统筹网格化服务管理日常工作,加强对村(社区)网格工作站指导,发展壮大平安志愿者、群防群治队伍等专业化、社会化力量。三是实现网格服务中心零距离。推动各镇(区、街道)利用社区办公用房或其他闲置资源,在网格、居民小区内因地制宜建设“网格驿站”,把网格服务阵地建在群众身边,使每一个站点成为政策宣讲站、矛盾调解站、解忧纾困站、培树新风站。
2.强化科技赋能,用“大数据”打破“铁壁垒”。坚持向科技要动力、向数字要能力,用大数据智能化为基层治理赋能添彩。一要织密数字服务网络。加快数字政府建设,统筹推进智慧社区、智慧村镇、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基础设施和应用终端建设,搭建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运用、安全可靠的“多元共治”大数据信息平台,为基层搭建起管理、服务的“大脑”。二要探索智慧治理模式。改变“条块分割、信息碎片、分散指挥、多头考核”的传统治理模式,着力打造“数据一个库、要素一张图、指挥一平台、共治一张网、评价一标准”新型智慧治理模式,有效解决数据壁垒,信息孤岛等问题。二要强化智能技术应用。着眼于百姓急忧愁盼和基层治理的堵点和难点问题,聚焦疫情防控、防汛抢险、城乡管理、消防安全等领域,打造一批实用、管用、好用的应用场景,实现高频事项自动发现、智能派单、高效处理、跟踪反馈、结果评价的全场景业务闭环。通过智能管控,把各类问题解决在早、化解在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由“稳定住”向“管得好”转变。
3.动员群众参与,让“独角戏”变为“大合唱”。基层工作关乎人心,只有最大限度激发基层民众的主人翁精神和参与意识,才能将干部的“独角戏”变为多元共治的“大合唱”。一要理顺参与机制。立足基层工作实际,考虑居民群众需求,依法科学合理确定基层组织动员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内容,并制定群众参与目录清单。完善居民议事协商、群防群治、联防联治、群众监督、道德评议等机制,维护和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二要畅通参与渠道。搭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智慧矫正中心,通过说事、警格、诉调等中心,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让基层自治不再缺位。三要培育参与力量。在农村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群众性社会服务组织,通过产业链、利益链,把村民有序组织起来,调动和巩固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在城市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公益慈善等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实现基层社会的协同治理。